編者按:2018年是學校“服務年”啟動之年,全校師生員工秉持以“服務年”為抓手,以問題為導向,以優質服務為目標,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提升服務效能,樹立“人人都是服務者,人人都是被服務者”的理念,將追趕超越的熱情化作腳踏實地的務實行動,持續濃厚“機關服務院系、院系服務師生、師生服務社會”的氛圍。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圍繞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遵循“加強作風建設、提高服務質量”的工作要求,明確“黨政統籌—教師聯動—學工落實—全員推進”的就業工作機制,秉承就業思想引領“全程化”、就業市場開拓“立體化”、就業指導與服務“精準化”、畢業生文明離校“貼心化”等工作理念,提升畢業生就業服務質量,堅決打好穩定和擴大就業的硬仗,精準服務956名畢業生就業創業、文明離校,其中,考入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英國利茲大學等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簽約百度、騰訊、格力等業內知名企業的畢業生數量顯著增加,實現了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雙提升”。

思想引領“全程化”,引導畢業生到重點單位和基層建功立業。“高不成、低不就”是大學生就業中易出現的問題,電信學院通過易班前置就業意向調研,以需求為導向將畢業生細分類別,抓住畢業生就業過程的關鍵節點舉辦就業形勢與政策解讀會6場,大學生征兵入伍和基層項目宣講4場,優秀畢業生經驗分享會8場,就業動員會9場,就業指導會10場;發揮學院專業優勢,創新性聯合西安軟件園,深入挖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造的就業機會200余個,多措并舉幫助大學生全面了解就業形勢與政策,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和成才觀,培養就業大格局意識,鼓勵大學生“高能成、低能就”,基層工作就業率同期增幅30.8%。
就業市場開拓“立體化”,全方位搭建“人職匹配”就業對接平臺。針對學院78.1%的本省生源比例和優勢企業多集中在“北上廣深”這一實際情況,電信學院著力構建“立足陜西,輻射全國”的立體化就業市場格局,根據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需求,開展跨區域精準對接服務。成立年級就業工作團隊,發揮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每天梳理省內7所優勢高校的就業信息,實時精準推送,幫助畢業生抓住每一次就業機會。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拓展重點就業單位、抓住校慶節點培育校友企業作為新的企業增長點。今年共引進31家重點單位,突出小型化、多樣化、專業化招聘會模式,召開院級招聘會31場,新簽定珠海格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興業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等7家戰略合作單位,提供生均3個以上就業崗位,精準對接,立體覆蓋。
就業指導與服務“精準化”,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和就業工作科學化水平。通過就業指導“一對一”、 指導活動“一練一賽”、就業幫扶“一生一策”等措施,持續做好精準化就業指導服務。就業指導全覆蓋。針對建檔立卡、少數民族、深度貧困和學業困難等就業困難學生,由學院班子和專業教師定期召開座談會,了解需求,推薦就業崗位,解決畢業生的實際問題;輔導員每周深入學生宿舍,提供“一對一”個性化就業指導,點面結合,提供個性化就業服務。以賽促練提能力。舉辦電信學院首屆簡歷制作大賽,通過簡歷制作培訓全員參與和“一對一”簡歷修改賽制,有效提升畢業生求職能力。幫扶關懷托好底。針對四類就業困難學生,學院班子帶頭落實“一生一策、一生一崗”結對幫扶,從基本情況、就業意向及進展等方面,形成精準跟進幫扶臺賬,推進就業關懷長效機制,每周開展一次個性化指導服務、提供一個針對性崗位推薦,實現分類指導、動態管理,做到底數清、對策清,幫扶成功率超過97%。
畢業生文明離校“貼心化”,“肆水年華,不說再見”系列畢業季主題活動營造平穩、溫馨的畢業氛圍。恰逢母校60周年校慶,針對文明離校人數多、周期長、任務重的現狀,學院高度重視,成立文明離校工作小組,細化工作方案,以安全穩定為重點,以方便學生為著力點,學院班子、專業教師深入宿舍看望、慰問畢業生,學工隊伍每天深入宿舍與畢業生談心交流話別離;針對有未通過課程的畢業生組織專業課程輔導334人次,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下發《致電信學院畢業生的一封信》倡議畢業生清掃宿舍,文明離校,獲得公寓管理人員的一致好評。
通過“我把我講給你聽”優秀畢業生線上風采展示,優秀畢業生經驗交流會8場,畢業生圖書捐贈活動2場,薪火相傳,弘揚電信精神;組織畢業生參觀校史館,激發愛校榮校的情懷;制作《似水年華的歌》畢業季MV,用音樂銘記,以光影定格,傳遞真情;設計并贈送2018屆畢業生定制水晶印章、“肆水年華,不說再見”主題紀念包袋,寄托母校最深厚的情誼和最殷切的期盼;全院合力在2小時內完成近千名畢業生的畢業材料發放,快捷高效,貼心服務;舉辦畢業典禮及學位授予儀式,電信校友會會長、學院客座教授劉家兵致辭,寄語畢業生牢記校訓,腳踏實地、勇往直前,鼓勵新一屆校友為校友會建設添磚加瓦。畢業季系列主題活動全方位營造了珍惜離別、感恩母校的和諧氛圍,確保畢業生安全、文明、有序、和諧離校。


(核稿:許江宏 編輯: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