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2020年4月27日,由學校教務處主辦的“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計劃修訂匯報會”在人文樓教育學院207會議室召開。教務處副處長王海剛,教育學院院長劉正安,副院長郭國法、羅云及教育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和教務科的工作人員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由劉正安主持。
會議伊始,劉正安代表教育學院對教務處領導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接著,他介紹了會議的基本議程,包括培養計劃要求說明、培養計劃修訂情況匯報、會議討論三部分內容。

王海剛首先介紹了本次培養計劃修訂的原則意見。他指出,這一輪培養計劃的修訂,一定要符合教育部在2018年頒布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包括要求的核心課程、學分數以及具體模塊等內容。同時隨著國家專業認證和新工科的深化改革,在培養計劃中,課程體系要體現新工科、新文課的建設和工程認證的要求,與國家今后產業發展的戰略要求和教育規律相符合,可以增加人工智能、大數據相關的課程。同時,他還指出實踐環節的重要性,特別是對于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動手能力的要求會更高。
郭國法匯報了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計劃的修訂情況,主要內容包括征求意見反饋、發展方向及學生具備能力、培養目標與特色、畢業要求、修訂后不足之處、自主性實驗及跨學院開課、跨學院跨專業課程七個方面。全面、深入地介紹了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培養計劃。他特別提出了教育技術專業建設的內涵與發展路徑。就是要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促進教育技術、與計算機科學、藝術設計的交叉融合,提升時代性,引領教育技術專業新發展,從而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中“教育信息的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在培養方案的制定中要堅持三貫穿四加強。三貫穿即外語四年不斷線、教育信息化四年不斷線、創新能力培養四年不斷線;四加強即加強教育學理論知識,加強創新創業意識,加強計算機應用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加強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同時要建立五個平臺即公共基礎平臺、通識教育平臺、學科基礎平臺、專業基礎平臺、專業教育平臺以支持寬口徑厚基礎的理論培養體系,同時還要打造課程實驗、自主創性實驗、綜合設計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在此基礎上,劉正安進一步強調,第一,教育技術學作為一種交叉專業,既要重視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又要重視對實踐能力的培養。第二,教育技術學專業要和信息化的發展高度吻合,要掌握當今最新的技術工具,不斷學習新的知識。第三,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的就業與學習方向是多樣性的,培養方案的設計要和學生的就業方向相聯系。
各位參會人員對培養計劃修訂的情況進行了熱烈討論,均表示開設教育技術學專業的重要性,教育信息化是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關鍵途徑。另外,老師們還指出在開設教育技術學專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教育類課程與理工科類課程之間難以有效融合、專業教師數量不足、教學經驗缺乏等。同時,提出了包括設置跨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開設跨學院跨專業課程、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加快實驗室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機會、設置“校內導師+校外導師”聯合培養機制等改進建議。王海剛充分肯定了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培養方案,并指出學科之間的深度融合是一個重要挑戰。
這次會議為教育學院進一步明確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有效思路。
(核稿:王貴平 編輯:郭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