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深入推進質量文化建設,提升教育教學水平,電智學院推出“質量文化大家談”系列訪談。基礎課程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根基,其教學質量直接關乎學生未來的專業素養與創新能力。本期我們聚焦電子信息類基礎課程體系構建與教學質量提升,專訪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青年教師授課競賽國家一等獎獲得者、學校教學質量獲得者、《信號與系統》和《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等課程的主講王進軍副教授,為我們系統梳理了電子信息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群構成及其內在邏輯并分享了其將質量文化理念深度融入課堂教學的寶貴實踐經驗。
記者:作為電子信息類基礎課程任課教師,您能介紹一下電子信息類基礎課程都有哪些嗎?
王進軍:
電子信息類基礎課程由三個課程群構成,分別是電子電路課程群、信號處理課程群、電磁場課程群。其中電子電路課程群涉及的課程有《電路分析》、《模擬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電子技術基礎》、《單片機原理及應用》;信號處理課程群涉及的課程有《數字信號處理》、《DSP技術及應用》、《數字圖像處理》;電磁場課程群涉及的課程有《電磁場與電磁波》、《工程電磁場》、《電磁兼容》。凡是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學生,這些課程原則上都要學習。
記者:作為《信號與系統》與《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的主講教師,您能介紹一下這兩門課的特點及學習方法嗎?
王進軍:
首先,《信號與系統》這門課是電子信息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該課程是將學生從電路分析的知識領域引入信號處理與傳輸領域的關鍵性課程。課程中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滲透于信息與通信、電路與系統、導航、制導與控制、集成電路工程、電氣工程、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生物醫電等多個領域。《信號與系統》課程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與《電路分析》比較,《信號與系統》更抽象,更一般化。《電路分析》側重于局部,側重電路中支路、回路電流或節點電壓的分析與計算;而《信號與系統》則側重于整體,側重輸入輸出的關系,即系統能實現何種功能。
第二,《信號與系統》應用的數學知識較多,包括微積分、線性代數、復變函數、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等,課程教會學生用數學工具分析物理概念;用數學知識解決電子信息領域的實際工程問題。
基于以上兩個特點,學生學習《信號與系統》時要做到理解概念、掌握方法。同一問題可有多種解法,應尋找最簡單、最合理的解法:時域分析有困難的,可以換頻域分析,頻域不行可以換復頻域。另外,學生學習時不要把《信號與系統》當成數學課程來學習,學習過程中要淡化數學背景,要更多的注重物理概念與數學分析之間的對照,注意結果的物理背景、工程背景,不要在繁瑣的數學中糾纏過多。
下面來說《數字電子技術基礎》,這門課也有兩個特點:
第一,數字電路工作信號是離散的數字信號,只有0和1兩種值;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在時域研究電路輸入和輸出在不同時間段的邏輯關系,主要的分析與設計工具是邏輯代數。
第二,《數字電子技術基礎》這門課程的“技術”性特征非常突出,重點在于教會學生如何分析和設計數字電路,因而要給出數字電路分析與設計具體的操作方法。
學生在學習《數字電子技術基礎》時一定要抓住課堂,認真聽講,重點關注老師課堂上講授的有關數字邏輯電路的分析設計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重視例題。另外,在學習過程中要突出各類邏輯器件功能,重在應用它設計邏輯數字電路,對中小規模集成電路內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不必深究。
記者:作為各類教學競賽以及教學質量獎的獲得者,您在日常教學中,是如何將質量文化理念貫穿到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的?
王進軍:
作為基礎課,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教學內容太基礎,很少涉及所講述的這些基礎內容在具體專業技術領域的應用。學生知識遷移與應用能力訓練不足,不能將所學的課程內容用于電子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與測試。此外,電子信息基礎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藝、新技術層出不窮,學生很少能將課程講授的基本知識與科技前沿及研究熱點相聯系,學生探索與創新意識不強。在課程日常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進行了以下三點教學嘗試:
第一,教學過程充分將教學內容與專業課融合,以解釋具體專業領域具體的工程技術問題重構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教學情境。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延伸問題”的“四步教學法”,將知識傳授與學生能力培養融為一體。。
第二,教學過程中結合課堂內容,通過設置拓展與提高環節,將前沿的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藝、新技術融入課堂教學,使學生清楚科技前沿的新動態、新成果、新概念,激發學生探索科技新知的勇氣與求知欲,著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第三,課程教學過程通過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挖掘課程內容中隱含的思政元素,努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技觀;同時結合我國電子信息領域面臨的關鍵技術問題,培養學生家國情懷與工匠精神,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與專業自豪感。
記者:對于青年教師提升教學質量,將質量文化更好地融入教學實踐,您有哪些寶貴的經驗可以分享?
王進軍:
不管是教基礎課青年教師還是教專業課的基礎教師,都應該對專業和專業的課程體系以及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進行潛心鉆研,這樣才能清晰所教授的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明白課程與課程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才能更好地駕馭課程內容,便于課程教學創新與改革。
青年教師尤其是初次站上講臺的青年教師可以通過觀看優秀教學視頻、參加教學競賽與教學研討會或向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潛心悟道,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
我校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中明確指出,“敬畏課堂”是我校質量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我們要以此為教學工作的根本遵循,使教學真正成為教師的立身之本,引領教師全心投入,共譜教學新篇章。
(編輯:趙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