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至31日,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學聯和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在貴州大學落下帷幕。我校榮獲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首次問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最高獎項,實現在“挑戰杯”系列競賽上的歷史性新突破。校黨委副書記郭強率隊參加決賽并觀摩。



自本屆“挑戰杯”2022年10月啟動以來,校團委在學校相關部門的聯合支持下,堅持“服務科研,以賽促學”,在校內廣泛組織發動,舉辦學校“復興杯”大學生科技創新系列賽事,選拔培育優秀項目為省賽和國賽儲備;聯合各學院,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組建“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科創訓練營,邀請相關領域專家開展專題輔導和項目診斷20余次,經過激烈的省賽角逐,我校共有4支隊伍推薦入圍國賽,并最終攬獲全國賽的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所有參賽作品悉數獲獎,實現獲獎等級的歷史性突破。
近年來,校團委緊緊圍繞學校中心工作,緊扣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一體化布局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和賽事平臺搭建,助力學校一流學科和高水平大學建設,主動服務高質量發展大局。今后,將繼續豐富學生創新創業培育方式,打造更優質的創新創業平臺,積極轉化“新文科”“新工科”等建設成果,發掘培育優秀項目,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學校高質量發展積極貢獻力量。
本次競賽成績的取得,是學校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發展需求、學科專業調整深度融合的“四位一體”創新創業實踐育人模式的具體成效;是學校推進有組織科研和強化實踐育人成效的具體體現;是學校整合優化學科布局、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優化資源配置等改革措施實施后,學科專業特色日漸鮮明的具體呈現;是學校立足新發展階段,順應高等教育發展新趨勢,深耕厚植“基礎學科新學院,特色學科新方向,數字信息智能新產業交叉學科集群,服務新輕工行業、陜西區域社會發展新根據地”的“四新”發展格局的效果彰顯。
附:
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獎項目
等級 |
學院 |
項目 |
參賽學生 |
指導老師 |
作品組別 |
特等獎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文物保護科學與技術學院) |
尋窟拾遺:中小型石窟創造性新生——基于陜北613座中小石窟及106位修復師的實地走訪調研 |
李詩怡、張姍、周曉、黨雨新、張晗悠揚、黨文華、李文杰、王際倫 |
郭強、宮瑋、張彪 |
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本科生) |
一等獎 |
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柔性電子學院) |
面向OLED器件用的高效·低熱膨脹納米纖維素薄膜 |
陳奕羽、曾倍倍、張璐璐、黃書涵、張迪、楊軻元、任靚妮、張一波 |
常慧、張召、呂霞 |
科技發明制作B類(本科生) |
二等獎 |
電氣與控制工程學院 |
數字孿生源載一體雙向有源模塊組合式功率仿真系統 |
張逸帆、張楠、鄭錦輝、支一飛、王春澤、廖紫嫣 |
郭楚佳、劉偉峰、鄭琪琪 |
科技發明制作B類(研究生) |
三等獎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文物保護科學與技術學院) |
杰桑科技——從廢棄木材到可回收紙基摩擦材料的全新生產策略 |
陜志強、付子晉、田橋、薛李月、王潼、王昭輝、任怡、侯曌 |
賈曉華、宋浩杰、宋佳琪 |
科技發明制作B類(研究生 |
(終審:李曉 編輯:劉倩)